卢沟桥下,又到了这个日子。每年到这天,总感觉心里堵得慌。卢沟桥,七十多年前听祖辈讲起的地名,顶多配上老黑白照片,水泥桥墩、石狮子,烟火气淡了,仿佛一页泛黄的书。但只要一想七七事变,桥头枪声,脑海里画面刷的一下全都清晰了。
夜里,日本兵潜伏桥边,又弄失踪演习士兵的把戏,想借机挑事。枪火响起,再没回转余地。那个夜晚,北平静得发慌,突然之间,炸成一锅粥。平津之地,局势比天气还要诡谲难测。那一刻,大概没人真觉得日子还能和平安稳地过下去。
前线不光是士兵。那年头,长城内外,大江南北,谁心里不警醒。大街上,墙头上,报纸铺子里,广播里,到处都是忧虑的脸,咬紧了牙关。工人们加班赶造弹药,农民家里铁锅也能磨成枪刺。南方的江南水乡,北方的关东小村,多少父母目送自家孩子穿上破草鞋,头上包着布巾就奔着战线去了。打工的学生,做买卖的伙计,白领师爷,谁说得清有多少人那天起拿起枪,哪怕一把工地上的铁锤、锄头,只要能抗争。
中共中央的那封通电,很简单。只有团结,只有共同抗争,才有希望。那一天,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清楚,散沙不行,指望别人不行,大家一起动手救国才是真理。那阵子,最容易看到的场景,从城市到农村,茶馆里、破庙里、码头上、田埂间,聊的全是国家大事,最新前线消息,隔壁村谁家的儿郎又去了哪支队伍。气氛,前所未有的紧绷,也前所未有的同心。
打仗,不止前方,没有后方安宁。敌机来袭,城市一片火海,铁轨被炸断,小城变废墟。上海、南京、太原相继失陷,重庆大后方家家户户躲警报,头顶不过厚薄一层泥土地洞——有时炸弹落下,洞里静得连大家心跳都能听见。有几个城市逃得掉?多少家庭能完整?数不清的孩子流浪街头,大人拉着家产,一夜间没了根基。全国悲愤,心都拧在一块。
枪声下,没有神话。民族大义,不是喊喊口号,真到用命铸出来的时候,才叫厉害。工厂女工缝军服到双手起泡,铁路工人炸桥截敌,医学生下乡送药没命保命,知识分子丢下笔杆子扛枪进山。有人留下名,有的埋骨荒野,更多连个名字都没来得及留下。口述资料里常说那些小人物,谁谁家男人去了前线,后来再没见过,唯有一支队伍路过村口,有同伙悄悄留下只言片语。全国同仇敌忾,才走到这步。
八八次钟声,敲在心尖。看弹孔斑驳的宛平城墙,想象那夜士兵怎么扛住压力,街道巷口保卫到底。很多地方还留着弹坑,老人平日遛弯会专门绕过去看看。最西边的忠魂还在守望,东三省洒下的热血没有虚耗。翻到家里老人留的老照片,有的年轻面孔,眉头紧锁,不知道那天晚上有没有预感自己要经历怎样一场浩劫。
抗战不是一场战争,是民族觉醒的全员自救。四亿中国人然后等于一面墙。挡子弹,抗铁蹄,哪怕最微弱的个体,没人放弃。谁没家国,谁不思亲,谁想打仗?但真到生死关头,所有人都拧成一股绳,这种劲头,不是用几句标语能端出来,只能在一次次生与死的考验里彼此见证。
和平不是自然到手的。有人用命、用家、用一切,才挣出一个新中国。有的家庭,几代都是抗战老兵,家里墙上留着老兵证章,有人夜里还会梦到当年枪声。现代的我们,生在安稳年代,不常被这些角落刺激,也有时对历史松懈了警惕。但走进宛平,摸摸被火光熏得乌黑的砖,每当看到一片片遗迹,不自觉在心里琢磨:他们当年为啥能撑下去?是什么力量托着他们走完那一段?不是口号,是血是泪,是活生生的希望和信念。
今天社会,节奏快,网络上段子刷屏,抗战那几年更像遥远的旧电影。其实弹窗刷到卢沟桥照片,弹孔矗立,桥身横亘,正是无声的提醒。现在翻看历史,不是要痛苦回忆,不是要困在仇恨里,而是想明白中国可以有软弱的时候,但从没被打倒,从最难的时候都一把抄起了希望。列强可以猖狂一时,民族终究必须自己硬起来。谁也不曾奢想什么救世主,路总要自己走。
这不是一场个人的决定,是四亿人组成的民族自救,是每一个血肉之躯的共同抗争。不忘记,不是为了固执,是让后人明白,和平是拼出来的。卢沟桥头,有石狮子百年静观,有今天的少年放学经过桥畔,还有一排排老照片黑白分明。弹孔在,警钟就响。该有的清醒,不能忘,不敢忘。当年他们用血肉筑长城,今天只需我们心里留一份清醒。谁也不想再有那样的苦日子,谁也知太平不易。牢记历史,是为了更好的明天。这才是七月七日应有的意义。
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,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,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,我们将及时回应。
金多多配资-股票配资注册-上海配资网-股票如何配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